成都,中国,2023年8月11日–美国摄影师凯尔·奥伯曼多年来积累的冒险精神和故事,借鉴了1990年代非小说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的作品《荒野求生记》,该书讲述了一个年轻冒险家深入阿拉斯加荒野未知地带,通过探索自己变成了一直想成为的人。
很明显,奥伯曼与《荒野求生记》主人公克里斯托弗·麦坎德莱斯对荒野和自然的欣赏很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他选择的探险地点,位于他在美国家乡数千英里外的中国。
他利用拍摄的照片来让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行展示”。他到中国各省最深最偏远的自然角落探险,31岁摄影师使用拍摄的照片来让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行展示”。
“另一半”
奥伯曼,中文名叫“欧阳凯”,2014年作为国际学生来到北京,那一年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受影响。
奥伯曼不可避免地注意到这样环境条件下的后果,但由于他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情,这名美国年轻人决定留在中国,开始探索他所说的中国的“另一半”——国家广阔的自然,占据超过40%的人迹罕至的荒野,他说“教科书从未教过我”。
这些年来,他定居在成都四川省,已经到访国内20多个自然保护区,如湖北省的神农架林区,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三江源以丰富的水资源著称,也是同名国家级公园的发源地。
他对五个中国国家公园的旅行“令人着迷”。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奥伯曼网站上的照片独特,不仅因为没有“熊猫”,而且主题是深入竹林的保护前线人员。
这种美国摄影师拍摄的“人与自然交互”帮助他理解中西国家公园的区别。
与他国内如黄石公园和坦桑尼亚东非塞伦盖提国家公园视为无人区不同,中国公园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到目前为止已有17000多个家庭,2015年被定为试点站。全国10个试点公园内居住着60万多原住民。
“中国国家公园首先重视的就是国家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奥伯曼指出。
他告诉环球时报,如果仅考虑中国环境问题,可能“极不公平”地低估中国的自然丰富程度。实际上,保护工作正在进行。
与当地人的“兄弟情”
作为一名保护摄影师,奥伯曼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展示一些受到极大威胁但同时也极为险恶的荒野景象,目的是提高保护意识,帮助非营利组织或参与保护工作的护林员获得应有的认可和资金支持。
“通常最好的方式是用视觉故事让别人也爱上”,奥伯曼指出。
他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生命危险性是毫不夸张的。从河中落水到在洞穴里湿透了还没有食物就睡觉,他回忆在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可怕经历。但这也让他与当地人建立了“兄弟情”。
“对我来说,来中国是唯一的选择;回答我存在于这个时代这个星球的意义所在”,他说。
奥伯曼对中国的热情源于18岁大学新生时代。22岁生日他还在图书馆用手制卡片记中文词汇,这在他看来仍是最美好的生日回忆之一。
从自学中文到能与四川地区方言交流,奥伯曼的跨文化生活经历让他看到中美在政治之外也有交集之处。
中美作为土地广阔的国家,在自然保护方面各自实施特色理念,两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将成为友好的一步。
7月,美国特使约翰·克里访问中国,这是2023年两国首次面对面讨论环境问题。全球环境研究员刘舒告诉环球时报,两国在环境问题上建立了合作机制。两国在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特别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很有能力。
2021年,中国在昆明主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会上通过云南香格里拉地区红河哈尼梯田和亚洲野象等案例,展示出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决心。
“我可以到任何国家探险,但相对来说人们对中国自然景观知之甚少,保护它们的重要性,使中国之行更有意义”,奥伯曼说。
他不仅深入探索自然之美,也关注其未来发展。奥伯曼21世纪“荒野求生”之旅,看起来比麦坎德莱斯更幸运和乐观,后者最终死在了荒野中。
“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国家公园和荒野的书项目,希望能让更多世界各地的人了解这些地方”,他告诉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