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托腮思考的男子。人工智能概念。寻找答案。数字技术背景。体素艺术。3D 矢量插图。

哲学界正在忙着为明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诞辰300周年做准备。不懂哲学的人可能会觉得,一个活在汽车、计算机和气候变化之前的人的观点,不值得他们关注。但可以说,欧洲现代性最重要的思想家提出的见解,仍然可以阐明我们一些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time-brightcove not-tgx=”true”]

就拿人工智能引发的广泛担忧来说吧,随着像ChatGPT-4这样的生成语言模型的发展,这种担忧全面爆发。康德对人类智能的本质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面对指数级更快地写作、推理和创造的机器,我们是否真的有什么好担心的。

具体来说,康德的哲学告诉我们,我们对机器自主决策而不是遵循其创造者指令的焦虑是没有根据的。从康德的角度来看,这种担忧源自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即人与机器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就像机器一样,一个人的智能只是遵循一系列指令,只是这些指令非常复杂,以至于产生了自主的幻觉。但在计算机诞生之前,康德就意识到,人类的认知不能简化为遵循指令,无论多么复杂。

他是这样推导出来的。一个认知完全由一套指令组成的存在,根据定义,在指令和指令之外的世界经验之间,无法区分。对这样一个存在来说,它的知识总是等同于它的世界,两者没有区别。然而,康德看到,这样的知识模型明显与我们对经验的一切了解相矛盾。

让我们看一下记忆的例子。你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美好的日子。你希望能重新体验它。现在我们再推进一步这种情况。你确实重新体验了它。正如当时发生的一样。但你做不到,因为精确重现那一天的发生,将涉及抹去区分记忆和经历的差异,这正是让其成为记忆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记忆是纯信息,但没有一种生活经历与之形成对比,你不会重新体验,而只会再次生活,没有任何距离感或知道你是首次还是第500次生活的能力。

一个完美记忆的这种悖论困扰着我们想象认知仅从信息中产生的每一次尝试。正如回忆过去需要一个距离过去的自我与之联系作为过去,感知现在需要一个不完全沉浸在现在中的自我,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可以将不同时刻综合成连贯的体验。

与我们不同,选择下一个最可能的词的算法或计算国际象棋中最佳走法的程序没有选择,也感受不到遗憾。它没有选择,因为自它的信息与它的现实相同,它已经探索了所有可用的选择;它已经走过所有道路。

毫无疑问,机器可以并且确实误导我们认为它们正在执行诸如选择要做或说的事情之类的认知功能。 但只有一台同时以代码表示世界和以物理方式感知世界的机器——并体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才能说是在做出决定,而不是简单地遵循指令。

虽然康德的哲学没有说机器拥有这种能力是不可能的,但他确实告诉我们,它们不会通过遵循越来越复杂的指令序列或通过处理大量数据来计算下一个词出现的可能性来实现这一点。换句话说,如果机器真的能够自主选择,它们将与今天的生成AI程序大不相同。

Last modified: August 3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