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中国正式上映之前,这个节目在中国就已经是口口相传的现象。在马修·佩里逝世后,54岁,中国粉丝们正在哀悼他,他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名人,更像是一个老朋友。
周三晚上,在深圳一个忙碌的城市,就有粉丝在一家咖啡馆举行了马修·佩里的追思会,这是全国各地为这位扮演钱德勒·宾的演员举行的几场追思会之一。这家咖啡馆的名字叫“臭猫咖啡馆”,从名字到玻璃墙上的中央公园标志,都充满了《朋友》的风格。会场人满为患,到处放着花圈,墙角的电视机正在播放《朋友》的一个集数。
“来的人比我们预期的还多,”咖啡馆经理聂燕霞说。“人们分享自己关于钱德勒和《朋友》的回忆,许多人都哭了。”
吧台上展示着一张大海报,上面是多年来马修·佩里的照片。“我们亲爱的朋友,”海报下方写着。
尽管《朋友》直到2012年才在中国通过搜狐正式上映——但早在10多年前,通过盗版DVD和硬盘,这个节目在中国就已经很流行了。一旦中国粉丝为这个1994年到2004年在美国播出的10季节目添加了中文字幕,它就迅速获得了粉丝。
“那个时期,中国正在经历这种剧烈的历史变化,标志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个人主义和城市化,”诺特丹大学现代中国文学和流行文化教授王贤说。“这个电视节目实际上为人们想象这种所谓的都市乌托邦提供了一种方式。”
许多中国粉丝就是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学习英语,并一窥美国的生活和文化。未经审查的《朋友》还打开了一个窗口,让人们了解在中国电视上不常提到的话题,如LGBTQ主题和性内容。(尽管《朋友》最初在搜狐上没有被审查,但后来正式在中国发行这个节目的平台会越来越多地删除某些场景。)
王教授说,许多年轻人在中国都能与钱德勒这个角色和他的虚构朋友们在一个大城市独立生活和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过程中产生认同感。
“所以对他们来说,失去马修·佩里就像失去自己的一个朋友,”王说。“这很情绪化,因为它唤起了童年或青春时代的记忆,带来了一种怀旧感。”
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周三晚上,超过30人挤满了一家小小的“中央公园咖啡馆”复制品。里面几乎没有站立的空间,只能坐3个人在经典的橘色沙发上。没能进去的粉丝站在门外张望,其他人坐在外面的椅子上。里面,粉丝轮流读马修·佩里相关的文章。有些人哽咽了。
天津人尼卢法·阿金和她的男朋友被朋友描述为现实生活中的莫妮卡和钱德勒。两年前,这对情侣还纹了匹配的纹身,上面印着《我会在这里陪着你》主题曲的歌词,以及经典的感恩节场景——莫妮卡戴着火鸡头在钱德勒面前跳舞,这是钱德勒第一次告诉莫妮卡他爱她。
“我认为莫妮卡和钱德勒是最好的情侣典范,”27岁的阿金说。“这就是我向往的情侣模式,我喜欢他们两个中的每一个。他就是我心目中的丈夫形象。”
阿金是在新疆一个朋友家醒来后,听说了佩里去世的消息,当时她哭了。
“我无法相信,不断核实消息,直到确认真的去世了,然后我就哭了,”阿金说。“他在这个节目里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福学英已经多次重温这个节目,每次都更喜欢。这名20岁的学生去过上海、深圳和广州三家“中央公园咖啡馆”主题店,她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了这个节目的一部分。
“《朋友》一直是我生活的港湾,”福说。“每当我受到学校的压力或不开心时,我就会看这个节目,忘记生活中的事情。”
对机械工程师张峰光和他的未婚妻孙天天来说,30岁,佩里和这个节目将永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9月,张用钱德勒和莫妮卡求婚场景向孙求婚,孙答应了。
“我用了他的场景和台词,”张说。“感觉我刚认识这个久远的朋友,但他已经不在了。”
——傅婷报道于华盛顿。上海联合通讯社记者韩冠年也为本报道做出贡献。